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数据分析思维:产品经理的成长笔记 黄伟豪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0987
楼主
2020-4-15 03:46:32
【资料名称】:数据分析思维:产品经理的成长笔记
【资料描述】:

  内容简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被置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很多企业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都聚焦在怎样获得更多的数据、更强的算法和更快的系统,而对于在“大数据时代”中应如何去提升员工运用数据的能力,如何培养员工用多维的视角审视数据、辩证地分析数据之能力,却少有文献提及。本书从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开始,展示了培养多维度分析数据问题,以及养成数据分析习惯的方法;并从产品的设计、优化与数据分析的关系等角度,介绍了在数据分析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陷阱,以及应对这些陷阱的方法。除此之外,本书还从其他的维度介绍了“跨界”对于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介绍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分析案例,以及在这个变革时代,个体和组织所应做好的一些准备工作。
  本书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有些内容看似与数据分析“毫不相关”,但正是这些不相关的跨领域知识,让你可以在数据分析领域做出更多有价值的案例。
  作者简介
  黄伟豪
  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硕士,目前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广州电子银行研发中心,负责数据分析与电子银行产品的研发工作。曾参与中国建设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的企业级数据应用项目。受益于该项目,他通过企业数据做出了很多有趣的案例,也利用数据为企业创造了可量化的价值。他在公众号“萌大叔的数据哲学”里不断分享自己在数据分析、产品设计、生活与工作方面的思考,并将数据分析、心理学、哲学、阅读、电影、互联网、金融与营销的内容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知识体系。
  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1章 开启数据分析之路
  1.1 我的数据分析之路,从一个善良的动机开始
  1.2 理解大脑并善用它
  1.3 番茄工作法
  1.4 保持正念
  1.5 阅读
  1.6 学习
  1.7 演讲
  1.8 写作
  1.9 幸福方法论
  1.10 把压力当朋友
  1.11 热情与平静
  1.12 人生方程式
  第2章 数据分析习惯的养成
  2.1 习惯
  2.2 工作整理术
  2.3 量化自我与自我分析
  2.4 游戏方法论
  2.5 用数据分析引导营销行为
  2.6 发现数据中蕴含的地理信息
  2.7 用数据解决客户的痛点
  2.8 怎样当个称职的教练
  2.9 教徒弟的“守、破、离”之道
  2.10 在企业里分享知识的好处
  第3章 产品与数据分析
  3.1 数据分析与产品设计
  3.2 产品的功能很多,用的人有多少
  3.3 设计心理学
  3.4 数据实验
  3.5 心理学、数据分析与产品营销的结合
  3.6 产品与数据创新
  3.7 提出好问题
  3.8 招募产品的体验客户
  3.9 预售产品的体验与数据分析
  第4章 数据的那些“坑”
  4.1 一次引发“失控”的数据分析
  4.2 幸存者偏差
  4.3 理性的无知
  4.4 “数据造假”
  4.5 猫和老鼠的数据攻防战
  4.6 数据分析中的陷阱与破解之道
  4.7 当数据分析遇上数据安全和隐私
  4.8 从简单到复杂
  4.9 被忽视的数据分析人才体系建设
  4.10 数据分析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5章 跨界,从另一个维度看问题
  5.1 跨界这件事
  5.2 我“不务正业”的故事
  5.3 星座到底靠不靠谱
  5.4 一个司令员的“数据分析”
  5.5 当数据遇上情感
  5.6 《点球成金》中的数据感悟
  5.7 正确预测的副作用
  第6章 工作与生活离不开数据分析
  6.1 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减肥
  6.2 运营自己的公众号
  6.3 一个谐音数字的分析可以用来营销
  6.4 选择的陷阱
  6.5 出生人口的数据分析
  6.6 基于数据分析探索大学生的金融需求
  6.7 中国最著名的数据泄密案
  第7章 改变一直在发生
  7.1 从IT到DT时代
  7.2 创新的窘境
  7.3 人工智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7.4 从笛卡儿到“异类智慧”
  7.5 未来的教育
  7.6 让想法流动的智慧组织
  7.7 面对变革的银行与员工
  7.8 银行需要自己的直播平台和网红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激发我写作想法的是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厦门开发中心(下文简称:厦开)开发三处的郑承满处长(下文简称:满处),时间是在2014年12月底。当时我在厦开负责一个新项目。某一天,满处推荐我看一下车品觉老师的《决战大数据》,并建议我把自己以前所做的一些数据分析案例写出来,分享给他人。说句心里话,之前我一直很讨厌写文章,甚至连书也很少看。但人生就是这样,总是有一些不经意的事情改变自己。在满处的点拨之下,我回顾了一下过往的工作,从而也萌生了写这本书的想法。
  写作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虽然平时你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但真到撰写的时候却又感到有点无从下手。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真的觉得很痛苦,后来分析其中的原因,还是脑子里存储的内容太少。即使以前做过一些还算不错的数据分析、精准营销的案例,但都没有及时记录下来,靠回想来整理,很多细节都不记得了,我花了一年时间也只写了很少内容。
  转折发生在2016年的4月,那时我常为中国建设银行各个分行做培训,培训结束后总有人来找我拷贝PPT,之后我就开始思考:是否有方法将培训内容以比较方便的形式传递给别人?于是在2016年5月9日,我开了自己的公众号。初衷就是把PPT放在公众号里,发给那些听过课且有兴趣重温PPT内容的学员。
  公众号名:萌大叔的数据哲学
  但这个初衷在后来却有了改变,在我尝试性地发了一些文章到公众号后,心里又产生了更多的念头,比如,这件事能持续下去吗?我能不能每天发一篇文章?在好奇心和责任心的驱动下,最终我一直将这件事情持续做到现在。
  现在,我惊奇地发现,写东西越来越有心得,越来越顺手了。文字的输出让我变成一个敏感的人,会时刻关注身边发生的一切,并把自己的所感所悟都写出来,分享给别人。而且这种输出能力的成长对我自己的主要工作——数据分析,也是有帮助的。写作对于数据分析可以说是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情。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一点:能力是可以通过刻意的练习获得的,无论是写作也好,数据分析也好,都是如此。有些技能的修炼甚至不用一万小时,只要方法对头,一年内就可以看到收获。以自己运营公众号为例,我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写了150篇文章,合计27万字。这不仅让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所提升,也让我的数据分析技能更为精进了。此次能以出版的形式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分享出去,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小目标。
  在写作过程中我还有另一个体验:一种技能的修炼需要获得及时反馈,只有获得及时反馈才能不断精进。正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博士所定义的刻意练习三F原则: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与Fix it(纠正)一样,从菜鸟到高手是有章可循的。艾利克森提出,修炼一项新技能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教练/师傅。虽然我并不知道找谁当教练/师傅合适,但在刻意练习写作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还是得到了一位师傅的帮助,这个师傅就是数据。无论是数据分析、写作,还是减肥,数据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教练/师傅,一个可以及时给我反馈的对象。
  技能的修炼固然需要及时反馈,但修炼成果的获得却需要有一种能承受延时反馈的心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做任何事情都希望马上看到好的结果。这种心态有另一个代名词,就是浮躁。关于浮躁的案例就不赘述了,相关新闻比比皆是。但对于我自己而言,从开始做数据分析工作起,我就深刻地感悟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积累,很多时候做一件事是无法马上看到成果的。我在写作这一自我修炼的过程中也有过这样一段经历,那段时间自己写的公众号文章阅读量非常少,关注的人数也呈现负增长的态势,自己也感觉写作水平没怎么提高。后来看了一本《快速阅读》的书才知道这个过程叫作“平台期”。本书会有一章专门讲这个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的法门无他,只能是和耐心交朋友。
  通过刻意练习,写作这项技能慢慢变成我自己身体内的一个习惯回路。这种习惯回路是具有排他性的,像看电视、看电影、刷手机等习惯都慢慢地被写作取代了。被取代后就出现了一天里如果不写点东西就会有一种失落感的情况。同时,写作训练也倒逼着自己去充电,这种充电就是阅读。阅读、写作再加上演讲,这三种技能简直是完美的组合。它们彼此之间互相促进,不断地推动我成长。当我发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的时候,那种兴奋的感觉是无法形容的。
  本书最核心的一个词是变化,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我自己,其实都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正如一句话所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在变化当中,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需要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变化。也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才能让自己或组织适应这种趋势,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读者对象
  本书面向所有有志于从事数据分析工作的读者,但本书没有复杂的代码、算法和数据模型,书中所述案例浅显易懂,相关的方法是作者亲身实践过可行的,因此本书也适用于对数据分析完全没有概念的初学者。
  如何阅读此书
  本书涉猎面较广。除了数据分析相关的案例之外,本书还涉及心理学、哲学、企业创新和管理、产品设计与优化等内容。这些内容相互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它们组成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是作者做数据分析工作的基础。本书的第1章介绍了作者为何会踏上数据分析的道路,以及作者在生活、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数据”价值观。第2章讲解在工作和学习中,如何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第3章针对产品设计与数据分析如何结合进行了介绍。第4章重点介绍在数据分析中会遇到的种种“陷阱”以及如何多维度思考以避免陷入这些“陷阱”。第5章用一些与数据相关的小故事来说明跨界看问题的重要性。第6章讲的是工作和生活中的数据分析案例。第7章是作者对当下一些流行趋势的看法。
  勘误与支持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编写的时间也很仓促,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在本书中,很多时候作者是以个人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这些观点带有作者自己的价值判断。作者最大的愿望就是读者看完这本书后能够有所思考。同时,书中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作者所供职单位的意见。
  致谢
  我想对所有帮助我完成这本书的人,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没有他们的帮助,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面世。首先是我的妻子,她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承担了辅导两个子女的重任。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正是他们的帮助,让我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写作上。
  感谢我工作的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广州电子银行研发中心。正是中心领导为我创造了宽松的工作环境,我才能将天马行空的想法付诸实践。
  感谢建设银行“新一代”企业级数据应用项目,正是这个项目中的数据实验室和即席查询系统,才让我做出了本书中有趣的数据分析案例。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还要感谢华章的编辑杨绣国。正是她高标准的要求,才让本书得以更好地展现。
  十分感谢为本书画插画的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王琪斐老师,本书在她的努力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感谢老领导严国华,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给我的实践机会和关于营销方法的指导。
  感谢邓华锋领导,正是他的帮助让我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施展自己的技能。
  感谢黄浩领导让我的职业生涯发生了变化。
  感谢郑承满领导,正是他的点拨,才有了这本书。
  感谢蔡红领导,是她让我在系统建设中发挥了更多的作用,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还有很多很多应该感谢的人,碍于篇幅,无法一一列出,真诚地感谢你们!
  精彩书摘
  大部分人听到“数据分析”这个词,第一反应肯定是:通过一些高大上的技术手段或者方法,去研究数据本身,进而找出一些有价值的“金子”。但作为一个与数据做了十多年朋友的银行员工,笔者认为这种认知是存在误区的。就数据本身而言,它只是一堆数字和字符串。让数据发挥价值的,是它的三个作用:还原场景、量化反馈和帮助理解人性。而要发挥数据的这三个作用,最重要的前提是人。
  什么样的人可以发挥数据的价值?有正确价值观、有多维度审视问题的能力,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本章以我的第一个数据分析案例开始,介绍了善用大脑的方法、番茄工作法和正念等相关内容。进一步分析了如何获得阅读、学习、演讲和写作这些基本的技能,以及对幸福的理解和看待压力的角度。文中还借用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总结出自己运用数据的热情与平静的准则。这些看似与数据分析毫不相关的内容,却是我塑造自己价值观、提升自己认知水平与养成多维度思考习惯的方法论。也正是基于对这些知识的总结,让我开启了一条“不按常规”但却行之有效的数据分析之路。
  2005年11月,前同事志鹏即将离开东莞,准备去深圳开始他的新生活。他把手头的工作整理成文档移交给我,其中包括2005年电信局提供给我单位的《每月电话费情况明细表》,志鹏交待说:“每月电信局会提供一张所有电话的月度费用明细表,你要核对电话费用的总支出,只要与所有电话的合计金额相等就可以了。”在当时看来,这项工作并不复杂。
  在接管这项工作之前,我是个ATM(自助取款机)的修理工,主要工作是当ATM出现故障时负责修理。由于志鹏的离职,我有了机会接触到不同的工作内容。志鹏交接给我的分行本部电话总共有几百部,一个月的费用大约在5万到6万元之间。接手后,好奇心严重的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要交那么多电话费?”当然这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模糊是因为它没有直接的答案。“多”是什么概念?和自己家里的电话费比起来当然算多,因为电话的数量多,费用总额就肯定多了。那单位交的这些电话费的组成是什么样子的?其中有没有不该花的冤枉钱?对于这些问题很多人觉得毫无价值,因为作为国有四大银行之一,日进斗金,这每月几万块钱的电话费随随便便就交了,不让单位的电话欠费停机就可以了,没必要抠这些细节问题。
  很难追溯当时是一个什么诱因导致我想查一查电话费的构成,最大的动机应该是帮行里省点钱吧。但现在看来我做的这件事确实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自己创造了一个刻意练习的机会,因为在这个练习里我需要熟练地运用EXCEL里面的统计函数,而这次的练习也为后来我做其他的数据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我列了一个问题框架,如图1-1所示。
  我将一个问题扩展成两个问题,再由两个问题衍生出另外的问题,我想围绕这几个问题去寻找答案。
  对于“这些电话是谁在用?”这个问题,我去找了行里的通讯录,通讯录里面有部门、姓名和电话。这样一来,我就可以用VLOOKUP函数将电话费与使用人结合起来。结合起来的另一个好处是:电话费可以按部门用sumif函数去汇总。
  对于“有没有电话是没人用的?”这个问题,我采用的方法是将所有电话全年每月的费用列成一行,如果有的电话每个月的费用是相同的,那可以主观地判断这些电话可能是闲置的。
  最后对于衍生问题“能不能把电话费节省一点?”,除了用前面两个问题的分析结果以外,我还向电信局咨询了话费套餐情况。企业报装的普通电话当时的固定月租是35元(不管用不用,每个月都要交35元),来电显示是6元/月,总共也就是41(35+6=41)元。也就是说,如果有来电显示,每个电话每月最少支出41元。但我通过深入了解,得知电信局其实有另外一类话费套餐,叫“汇线通”(当时的产品名称),这种电话的固定月租只需要18元/月,且拨打4位内部号码(现在是6位),可免费通话。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林语堂经典作品集(共22本)(博集文学典藏系列)
下一篇:创新与规范——证券业务合同法律风险分析与处理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7-27 08:5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