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 奇普·希思 著 “经”的管理思维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3

精华

积分
10890
2020-4-15 03:12:56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名称】: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
【资料描述】:

041500424521.jpg

041500424521.jpg
  内容简介
  什么是行为设计?
  斯坦福大学教授B. J. 福格提出的前沿心理学理论,创业圈、投资圈人士纷纷推崇,福格的多位学生更是用这套理念自主创业,成为了百万富翁。
  行为设计基于对人类思维习惯的研究,间接地设计干扰,影响行为和决策。习惯改变、用户体验、广告创意、产品设计、员工管理……都离不开设计。
  如何设计轻松而高效的改变?
  《零成本改变》基于各种改变难题,为改变者提供了一系列思考逻辑和设计思路。在所有成功的改变中,有3个要素必不可少:理智、情感和情境。
  理智。给予明确的指示,人们才知道怎么行动。如果想让员工改变,不要说“所有人都打起精神”,而应该说“每月至少与客户对话125次”。
  情感。找到感觉,缩小改变幅度,设计激励,人们就会改变。
  情境。人的问题,常常是情境问题。改变环境,设立行动触发机制,培养习惯,召集同伴,改变就容易些。
  这是一本突破认知,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行为设计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的经典著作。作为国际知名的行为心理学家,希思兄弟非常善于洞悉人类心理的底层规律。改变未必容易,但这套逻辑起码能让人看清问题、找到对策。
  行为设计时代已经到来,要想达成心愿、改变行为、影响他人,每个人都该学点儿行为设计。
  作者简介
  希思兄弟简介
  奇普?希思(Chip Heath):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
  丹?希思(Dan Heath):杜克大学社会企业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前哈佛商学院研究员,Thinkwell(思睿)新媒体教育公司创办人之一。
  希思兄弟在中信已出版作品
  《瞬变》《让创意更有粘性》《决断力》
  精彩书评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改变?改变明明会带来很多好处,但是大家不去改变,而《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这本书告诉你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改变在瞬间发生。
  ——樊登,樊登读书会创始人
  这不是一本关于组织变革的普通读物。它从人类心理的角度,探索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为什么会拒绝改变。如果能对思维运作的本质有所了解,我们就能克服对改变的抵触情绪。
  ——《福布斯》杂志
  人类行为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改变的工具—这些工具比“意志力”和“领导力”,以及那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解决方案更有效。通过讲述个人、公司和组织如何进行重大调整,以及在面临困境时的改变,希思兄弟传达了其关于改变的理念。
  ——《华尔街日报》
  目录
  前言 关于改变,你所不知道的三个事实 V
  容器越大= 食量越大 V
  人人都有精神分裂症 VIII
  自我控制力终会耗尽 XIII
  说服老板:疯狂的手套展 XVII
  怎么让美国人改喝低脂牛奶? XX
  改变三部曲:没钱没势也可以改变 XXIII
  拯救10 万条生命 XXV
  小结 XXIX
  第一部分 指挥骑象人
  第一章 找到亮点 003
  虾蟹和甘薯叶:改善营养不良的秘方 005
  找出特例,复制经验 012
  规模不对等:小办法,大改变 021
  错误的情绪偏好:坏比好强大 024
  小结 027
  第二章 制定关键举措 029
  选项越多越疲惫 031
  4 个关键举措,将拉美运输扭亏为盈 035
  反面教材:令人费解的“食物金字塔” 043
  虐童家长改过自新 047
  一小群人如何挽救整个城市? 051
  小结 056
  第三章 指明目标 059
  抓住一年级学生的心 061
  “不出屋就能看完病”的愿景 065
  人类惰性:将失败自我合理化 075
  非黑即白目标:英国石油转型成功 077
  安排好开始,设定好结尾 084
  小结 089
  第二部分 激励大象
  第四章 找到感觉 093
  塔吉特传奇:用视觉展示改变一切 095
  先看见,再感觉,然后改变 099
  “再生任务”游戏:重建癌症患者的认知 102
  积极错觉:我们并不擅长自我评估 108
  唤醒麻烦人物“阿提拉” 110
  “火台”:用危机感引发改变 114
  小结 118
  第五章 缩小改变幅度 121
  抢先起跑:让对方感觉目标很近 123
  “5 分钟房间拯救行动” 128
  债务雪球:快速还清债务的技巧 130
  设定里程碑:将官僚惰性转变为前进的动力 136
  从0 到10 量化奇迹 141
  小目标,小胜利,触发积极行为 144
  小结 148
  第六章 影响他人 151
  说服圣卢西亚人拯救鹦鹉 153
  认同感:影响决策的关键要素 157
  “探脚入门”:以张贴小标志为入口征询同意 163
  成长心态能改变人生 166
  把受挫碰壁当成学习 173
  小结 180
  第三部分 营造路径
  第七章 调整环境 185
  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往往忽略了情境的力量 187
  “自私学生”也会乐善好施 190
  一键式简单调整 191
  给药背心:降低护士的差错率 197
  “静默驾驶舱”:让程序员清静地编写代码 200
  如何战胜自我? 202
  哈顿矩阵:预防伤害的思考系统 206
  弃用自动转接系统,真正为客户服务 209
  小结 212
  第八章 培养习惯 213
  毒品成瘾者自救成功 215
  环境可以强化或淡化习惯 217
  预设决定,触发下一步行动 221
  如何培养有助于完成任务的习惯? 228
  重建校园:加入秩序和连续性 231
  小结 234
  第九章 召集同伴 239
  从众效应:行为会传染 241
  进度跟踪表:给评审人压力 244
  改变“酒驾”的聪明做法 249
  激发民众,共同谴责恶劣行径 252
  医院交接班制度的改革 260
  给改革者一点儿自由空间 265
  小结 268
  结语 坚持改变 269
  学会表扬“渐近”行为 269
  滚雪球效应:小改变引发大改变 273
  改变确有模式可循 275
  附 录 279
  行动框架 279
  跨越障碍指南 280
  推荐书目 285
  精彩书摘
  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你完成改变,无论是针对个人、组织,还是社会层面的改变方法,书中一应俱全。或许你想帮助自家兄弟戒除赌瘾,或许你希望带领工作团队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更加精打细算,又或许你
  希望更多的街坊邻居骑自行车上班。
  这三个层面的改变通常被当作不同的议题区别对待。对于公司主管来说,他们应该学习“管理变革”;对于个人来说,应该考虑“励志自助”;对于社会活动人士来说,则应该研究“改变世界”。这种泾渭分明的界定实在多此一举,因为所有为了改变而付出的努力都有共同之处:
  改变,意味着行为模式的转变。你的兄弟必须远离赌场,你的员工也只能改订经济舱机票。总而言之,所有的努力都将殊途同归:你能否改变他人的行为?
  你心里一定在想,对于改变这件事,人们多半都会抗拒。不过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每天都有许多新生儿呱呱坠地,而父母总是莫名其妙地就欢迎这种改变—试想一下,这是多么颠倒乾坤的巨变啊。假如老板三更半夜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醒你两次,还大喊大叫(或者你只要换了套新衣服,老板就摆出一副作呕的表情),那还有谁愿意替他们干活呢?这样的改变并不算小,可人们不但不抗拒,反倒甘愿接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拥抱各种重大的改变。除了家中添了孩子,我们还迎接婚姻,迎接新房,迎接新科技,迎接新的工作职责。与此同时,有些行为却禀性难移,令人恼火:烟鬼停不了手,孩子越吃越胖,丈夫的脏衬衫永远四处乱丢。
  由此可见,改变有难有易,而难易究竟有什么分别呢?本书的观点是:成功的改变遵循同一套模式,改变的引导者必须一次完成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我们已经提到过:要想改变他人的行为,必须改变其所处的情境。当然,改变情境并不能一劳永逸。把酒鬼送去戒酒中心,周边的新环境可以帮他戒酒;可是他一旦离开戒酒中心,没了环境的影响,又会怎么样呢?销售经理每日紧盯业务员,业绩一度突飞猛进;可是一旦恢复常态,又会怎么样呢?要想真正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不仅要改变其周围的环境,还要影响这个人的内心和头脑。
  问题就在于:内心和头脑常常各自为政,根本无法达成一致。你听说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女学生高里·南达发明的“逃跑闹钟”吗?这可不是普通的闹钟,它还长着轮子。你在晚上入睡前调好时间,第二天早上,逃跑闹钟不但铃声大作,还会从床头柜上滚下来,在房间里窜来窜去,逼得你不得不爬起来追着它跑。想象一下这样一幕:你穿着内衣,趴在地板上,一边追,一边骂一只满地乱跑的闹钟。
  普通闹钟响了以后,你可以摁一下停止按钮再接着睡,然后就会大事不妙了——逃跑闹钟保证不会这样。显然,睡过头是很多人心中共同的担忧。要知道,这种售价50 美元的逃跑闹钟一上市,头两年就卖出了
  3.5 万只(连广告也没怎么做)。[2]
  这项发明大获成功,揭示了有关人类心理学的诸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人人都有精神分裂症。部分自我被称为理智面,想在早上5: 45 就起床,上班前还能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慢跑一下;另一部分自我被称为情感面,天还没亮就活跃起来了,它让我们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再多睡几分钟。假如你跟其他人一样,这种天人交战的获胜方往往是情感面,那么或许你也该买个逃跑闹钟了。这件小东西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协助理智面,战胜情感面。想想看,一只“抽风”的闹钟在房间里横行无忌,任谁也不可能还缩在床上接着睡。
  说得直白一些,逃跑闹钟不是为理智的人群设计的。如果《星际迷航》里极端理智的斯波克打算早上5: 45 起床,他一定会准时起来,不必大费周折。
  我们内在的这种精神分裂现象怪诞不经,却极少引发人们的思考,这是因为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了。当我们开始新一轮节食计划时,会先把食品柜里的奇多膨化薯条和奥利奥饼干都清理掉。因为我们在理智面心知肚明,一旦情感面有了渴求,想要自我控制就没什么指望了,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去除一切诱惑。(在此郑重声明,如果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能为节食者发明出“逃跑奇多”,一定会赚得盆满钵满。)
  结论不可避免:一个脑,两条心。
  事实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大脑内部始终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运作系统。第一个就是前面所说的情感面,这部分自我属于天性本能,能够感知痛苦,获得快乐;另一个是理智面,也称为反思系统或者自觉
  系统,这部分自我能够深思熟虑,能够条分缕析,能够思索未来。在过去几十年里,心理学家针对两个系统的研究成果颇丰。当然,人类早就注意到自身内在有两股力量在相互拉锯,这种认识由来已久。柏拉图说过,人类头脑中有一位理性的御车人,必须驾驭一匹桀骜不驯的马,“只有用马鞭抽它,用马刺刺它,才能让它就范”。弗洛伊德曾经提出,人格可以分成自私的本我和正直的超我(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自
  我)。现代行为经济学家则把两个系统称为计划者和实干者。
  不过我们认为,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其杰作《象与骑象人》中使用的类比,为这两方的对峙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在海特眼中,我们的情感面像一头大象,理智面就是骑象人。[3]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握缰绳,俨然一副领导者模样。但事实上,骑象人对大象的控制水平忽高忽低,并不稳定,毕竟跟6 吨重的大象比起来,骑象人显得很渺小。如果大象和骑象人对于前进方向的意见相左,那么骑象人注
  定会落败,毫无还手之力。
  大象打败骑象人,大多数人对这种事情再熟悉不过了:睡过头,吃太多,半夜给前任男(女)朋友打电话,做事拖拖拉拉,尝试戒烟终告失败,偷懒不去健身房锻炼,生气时脱口而出不该说的话,西班牙语班或者钢琴课只学了一半,因为害怕而拒绝在会议上发言,等等。人们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经历,幸好没有人替你统计次数。
  说起来,我们的情感和本能面——这头大象的弱点一清二楚:好逸恶劳,反复不定,总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冰激凌甜筒)而放弃长远的好处(苗条的身材)。努力追求改变,最终宣告失败,这些通常都是大象的责任,因为我们想要的改变大多要牺牲短期利益来换得长期回报。比如:为了来年资产负债表收支平衡,今天就要削减开支;为了来年体态轻盈,窈窕多姿,今天就不能再吃冰激凌。改变经常失败,因为骑象人并没有办法让大象俯首帖耳,一路乖乖地朝目的地走去。大象渴望及时行乐,骑象人则正好相反。骑象人擅长超越当下,深谋远虑,未雨绸缪(这都是你的宠物办不到的事情)。不过,有个事实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大象也有许多长处,骑象人也有致命的弱点。大象并不是永远扮演坏家伙的角色,它还掌管着爱、怜悯、同情和忠诚等诸多情感。为了保护孩子而奋不顾身的强烈本能,这是大象的力量;为了坚持自己而挺直胸膛的勇气,这也是大象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当你在考虑改变时,大象才是改变得以实现的因素。无论是崇高目标,还是些微小事,我们都需要大象提供能量和动力,朝着目标不断前进。从这里就可以对照出骑象人的缺陷所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骑象人往往会过度分析,过度思考。有些人身上免不了出现骑象人的毛病,十有八九你也认识这样的人:有的朋友为了盘算晚饭吃什么,内心足足挣扎20 分钟;有的同事花几个小时进行头脑风暴,想出一大堆主意,却迟迟做不了决定。
  想要追求改变,必须双管齐下。骑象人制订计划,指明方向,大象则使人前行。所以,只有骑象人而没有大象的团队,能够达成理解却毫无动力;只有大象而没有骑象人的团队,大家空有热忱却没有方向。不论哪种情形,都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大象抗拒不从,骑象人原地空想,两者都会让改变遥不可及;如果两者同心协力,并驾齐驱,改变就会轻而易举地实现。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耶鲁博弈论(耶鲁精英是怎样炼成的) 郭晓斐 朝华出版社
下一篇:失落的致富经典 (经典励志文库)美] 华莱士·沃特莱斯 著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4-17 01:3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